返璞归真,还语文课堂本色

草长莺飞,柳波荡漾。 峰回路转之间,缠绕在太行山千仞绝壁间的红旗渠,犹如飘落在云端的绿色玉带,流淌着生命不息的传奇。行走在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悬崖旁堤岸,回想在林州短暂学习经历,我感到内心暗流涌动。目光触及那潺潺的流水,仿佛是天境畅流的甘泉,润泽我枯涩的心田,梦想的花蕾在悄然绽放!

《月光启蒙》是一节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课。在课堂上,我们跟随特级教师管建刚,走进孙友田的童年,和作者一起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管老师富有特色地打着节拍,带领孩子们有节奏地半读半唱文中的歌谣、童谣。孩子们不停变换方式读课文,一遍又一遍都不觉得累,反而似乎越来越兴趣浓烈。台下听课的老师,也情不自禁在底下悄悄应和着。管老师借助朗读的方式处理文本,在读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一切是那么滋润,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管老师采取剥洋葱方式解读题眼“月光”,一层一层剥开和推进。管老师很巧妙地创设了一个情境,删去文中描写月光的部分独立成文,让学生读自己改后的文章,和原文对照,比哪一篇好。学生都很聪慧,无论管老师如何“诱拐”,仍然站在了原文比较好的这一派。删掉的是课文中五处对月光的描写,一共85个字。管老师帮助学生梳理出作者写月光的用意,对月光的几处描写,不仅是点题,这月光里还含着母亲的爱,这月光和母亲一样柔柔的。看到月光,就想起母亲。这里的月光与母亲的形象交融在一起,不可分割,一步一步丰富了学生对月光的认识。管老师这种处理教材方式不仅教孩子学内容上的联系,还让学生去融入课文的情感,理清情感的这条线,点明了全文所想传达的主旨。

这节《月光启蒙》的课上,月光启蒙了诗人孙友田,也启发了这群孩子,而管老师朴实无华的教法也启发了我,在这里没有支离破碎的阉割,没有乏味执拗的训练,没有珠光宝气的课件显摆,只有语文人文性的彰显。听此课时,我觉得犹如也有这样一轮银月,散发着淡淡的白光,柔柔地照亮了我的心堂。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之双翼,二者相辅相成。《月光启蒙》是指向写作的阅读课,而特级教师程翔执教的《评价一篇记叙文》则有阅读性的作文评讲课。程老师授课时打破常规,另辟蹊径。他没有组织学生评点范文的优缺点,而是放手学生反复阅读范文《我不认识你》,让学生给这篇作文打分,进而引导学生列举评价作文最重要的三条标准。他认为写作文最重要的是如何选材,切合实际选择有新意(有胆量)的写作素材;其次是有明确深刻的主旨;再次是必须体现记叙文的故事性。整节课程老师轻言细语,写作知识犹如一泓清泉,从他口中汩汩流淌,润物于无形。

在专家报告中,管建刚老师、程翔老师分别做了《寻找阅读的专业属性》和《教有学理的语文》报告。管老师说“指向写作”的阅读课,指向的是阅读的专业属性。“指向写作”的阅读课,要钻研课文里的写作知识点、技巧点,更要钻研学生现有的作文状况,明了学生作文最需要什么,最欠缺什么。不了解学生作文状态,不了解作文教学,很难做好“指向写作”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也正是如此,“指向写作”的阅读课,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读写结合”,实现“阅读”和“作文”两条腿走路。管老师强调“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和“读写结合”有着根本不同。首先,“读写结合”中,写只是内容理解的一种方式。“读写结合”中的“写”是为“读”服务。“指向写作”的阅读课,正好倒过来,“读”是为“写”服务,内容理解是基础工作,表达奥秘才是重点工作。其次,不少“读写结合”重在“字词句”,品析“字词句”里的情感和含义,点出遣词造句上的精妙。小学低、中段,这样做可以,而高段就不够了,“段构”、“篇构”,要成为高段的重点。“篇”、“段”波及面大,教学要撒得开,势必要减少内容的理解。再次,“读写结合”中的“写”,大都指“动笔写”的“写”。“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动不动笔不是关键。它重在写作意识的培育,写作知识、技巧的渗透,至于写作知识、写作技巧什么时候能用上,不强求。最后,“指向写作”的阅读课,不在“写不写”上纠缠,它关注是不是“真写作”。

“指向写作”的阅读课,所教授的写作知识、技巧与文本息息相关。“指向写作”的阅读课,不是将以往的阅读教学的价值点抛弃,而只是视角的变化。以往教师从内容和意义的角度看思想、情感、人格,现在从写作的角度理解。遗憾的是,很多语文教师自身没有写作的甘苦得失,对儿童作文、儿童作文教学的理解又存有严重偏差,作文教学变成“作业教学”,作文的勇敢和真诚、豁达和缜密、宽容和担当,荡然无存,写作净化心灵的功能,写作本身具有的道德属性,随风飘散。像写作的阅读课,听起来作文味浓了点。然而这有什么不可以呢?阅读课,上得有点作文的味道;作文课,上得有点阅读的味道。不管姓“读”或姓“写”,有一点不变,它们都姓“语”。

程翔老师曾在他备课本的扉页上,用毛笔写下“至德为恕,上善若水,大爱无边”这12个遒劲的大字。与其说这是毛笔写就的备课本,不如说是文化浸泡的语文课。程翔借以明志,要从文化传统中寻找现代语文教师的来龙与去脉。

程翔老师说:“我曾经有过缺乏学理的语文教学经历,仅凭热情,根据好恶、感觉和经验教学,教学缺少理论修养,有时面对学生质疑,心里发虚。”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赞赏程翔的这一观点,他说:“课程改革强调人文性,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是必要的,也是改革的一个亮点,但不能偏执,不能离开语文教学的规律,否则会淘空了语文,适得其反”。程翔在报告中认为,语文老师的专业价值体现在“课堂作品上”,有没有积累课堂意识,直接反映了教师有没有职业的觉醒。 程翔指出,语文教学又属于教学与课程的范畴,必须体现教学论与课程论的原理和法则:激发学生兴趣;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内化与生成;善于引导、启发学生,教授方法和规律,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充分体现课程的功能,教师是“用教材教”,不仅仅是“教教材”;教学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体验与内化生成。程翔提出以读、写为核心,以语言为“抓手”,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和谐地发展,是有意义的。有了学理做基础,语文课自然澄明起来,语文教师的专业价值便得到了充分体现。 程翔借用两副对联自勉:“粉笔一支,传道授业解惑;诗书半榻,修身养性育人。”“青灯黄卷夜继日,苦口婆心暑易寒。”  

 这两节课,两位特级大师不约而同地提到、展示、诠释了语文内涵。大师高超的教学艺术让我们折服,学生活跃的思维、精彩的语言也令人难以忘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丰富的文学素养背后必然有扎实的文学积淀。

当我们步入林州第二实验小学时,学生的毛笔书法作品和古诗词版面布满楼梯、走廊,仿佛置身于书法和诗歌的海洋。下午的两节课是第二实验小学的阅读开放课堂。第一节,我穿梭于教楼的二十四个教室,收集开展阅读课的图片与视频,毕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第二节,我走进《姹紫嫣红春满园,莺歌燕舞话诗词》主题阅读教室,与学生一同分享李林瑶老师古诗词阅读教学。李老师注重引导学生品读诗词,通过听录音--跟读--自由读—汇报读—评价纠错读—反复个读—模仿读—齐读一系列读,读出感情、读出味道。对文意的把握,浅尝辄止,仅仅停留在大意理解上,然后就组织学生“他山之石为我所用”环节的诗词积累。学生在整节课上异常活跃,妙语连珠,不时碰撞出火花。

厚积方能薄发,有源头活水才至。阅读林州第二实验小学语文主题学习相关报道等材料后,我才对林州第二实验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发展历程有了初步了解。郭爱德校长以“语文主题学习”为抓手,落实读书。他说:“我们不仅为找到‘语文主题学习’这条路子而高兴,更重要的是这个实验所做的是一件关乎民族、国家未来的宏伟事业,我们能为加入其中成为一分子而感到自豪。” 。读书,是教育的基础,不读书不成教育;读书,也是校园的奠基工程,不读书不成校园。

读书,大量读书,课内大量读书。郭爱德要求学校把读书当成第一要务。读什么?课本、《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都成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以及唐诗、宋词、元曲、古今中外经典美文,都成了学生阅读的对象。什么时间读?首先是课内阅读。要求教师用三分之一的时间教完教材,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学生自主阅读。学校每周三下午开设一节阅读课,全校学生都做一件事:读书。其次是每天上午上课前20分钟是学生自由读书时间,三千多名学生的朗朗书声成为学校清晨最美的音符。第三是经典诵读。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经典诵读擂台赛。从一年级开始,班班赛,产生年级擂主,年级擂主再与其他年级的各班比赛,产生新的擂主,一直循环到最高年级。你方赛罢我登场,场面浩大、热烈,八仙过海,异彩纷呈。经典诵读擂台赛成了学生读书展示的舞台,成了学校最美的风景。“学校就是孩子们读书的地方。”如今的林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学生读书已经成了习惯。不仅学生这样,许多家长在孩子们的影响下也一起读书。读书改变了学生,也改变了家庭。对于这种变化,郭爱德说这并不是他的最终目标。他的理想是:让阅读改变每一个学生,学生影响每一个家庭,进而通过每个家庭的改变带动社会文明水平的提升。

漫步在林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别具一格的八角形教学大楼、随处可见的经典诗词外,就是满眼的大小标语、书法作品。书写在大楼阳台栏杆上的一条条标语,一个个或端庄秀气,或遒劲勃发的大字。林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师生书写能力是日复一日苦练出来的。全体师生就坚持每天下午课前二十分钟练字,二十多年从不间断。每天写字时间,校园里每个人都端端正正地坐在桌子前写字,一笔一划,整整齐齐,认认真真。“语文主题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读书兴趣,养成了学生从小爱读书、会读书的良好习惯,这是使学生受益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动力。这种兴趣和习惯在书法教育上同样爆发出了强大的威力。

化妆的最高境界就是无妆,两位特级教师的课,返璞归真,呈现给我们原汁原味的语文课堂。学生深厚的文学积淀让我想到最多的一句话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唯有本色才是语文课堂的芬芳所在。语文课堂的本色是什么?真实有效、书声琅琅、诗情画意、灵动和美就是其本色。

渠水似流非流,乍一看似一潭死水,缺乏生机,细看,水流缓慢,没有波澜,没有漩涡,无声无息,昼夜不舍。或许,这是一种境界吧,流水缓缓,便有了另一番妙处,清澈明净,平如镜面,倒映石壁,倒映天空,石壁铁红,天空湛蓝,红蓝处于一渠水中,色彩鲜明,如画。


2016年4月14日 05:48
首页    教学科研    教师博文    返璞归真,还语文课堂本色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