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体会

3月28、29日,我有幸参加了中国教育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好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听了四位特级教师的精彩授课,其中两节阅读课、两节习作指导课。四位执教老师课堂设计各具特色;孩子们也很优秀,口头表达和书面作文的能力很强。听后感触颇深。

张学青老师执教《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时,首先抓住主线,理清思路,掌握内容,在学生读通课文内容后,让学生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待学生说出是按游览顺序来写的之后,就追问: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默读课文,画出表示作者游踪的词语然后交流板书:经过颐和园、颐和园门口、知春亭、湖边、去往玉澜堂的路上、玉澜堂海棠花下。紧接着张老师抓突破口,落实重点,分散难点。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后,紧抓课文的题目展开深入的教学——“找找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儿童多”。重点学习第1自然段,通过圈画一些关键词体会颐和园门口的儿童多,再理解这个比喻句中的“小天使”又比喻什么?着重理解“汗珠”“太阳的香气息”,流出的汗本来是臭的为什么作者用一个香字形容呢?引导出“香”字体现冰心奶奶对孩子浓浓的爱。在此基础上,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突出了孩子的活泼可爱、朝气蓬勃最后进行赏读品味。

然后张老师通过找出关键的词语或者句子让学生感悟,学生在交流的过程就能有根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如“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让学生体会游春儿童的多和快乐之外,结合“小天使”来深入挖掘,这些儿童还是怎样的儿童呢?(天使般的儿童、春天般的儿童、鲜花般的儿童……)学生对儿童就有了新的认识——这是一群儿可爱、纯真、快乐、活泼,充满朝气的儿童下面的句子。

最后张老师用关于冰心的资料链接拓宽阅读,走近作者,感悟真情。这个教学环节的创设,为学生搭建了交流平台,不仅是对本课的延续,更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深刻感受冰心奶奶对少年儿童的喜爱和关心,使他们的内心油然而生一种对冰心奶奶的敬爱、钦佩之情,及促使他们积极阅读冰心奶奶作品的愿望。再结合冰心说的“儿童和花儿一样”,从而体会冰心对儿童的喜爱与寄予的希望。“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多么强烈的对儿童的挚爱啊!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评、鉴赏,冰心老人对儿童的一片赤诚之心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

本堂课的设计层次分明,从中心句展开教学,最后到中心句,深化学生情感体验。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并都是在有了明确的目标下展开学习的,让学生自由展示自己,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崔云宏老师执教的《画家和牧童》课堂中,师先引导学生采取各种形式认生字、理解词的意思和不同形式读书。学生在各种形式读的过程中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人物对话,充分体味角色的内心世界,感悟人物的思想品质。课堂上,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发自内心的感悟,无不证明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文,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着快乐。

崔老师在课堂上,擅长引导学生亲近文本,感悟文本。他在进行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如:在理解词语“浓墨涂抹,轻笔细描”“拱手”的过程中,崔老师善于运用学生能够亲身来感受这两个词语甚至加上动作使学生在读中加深印象,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整个课堂,崔老师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评,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学会运用,在读中提高了思想认识。我觉得崔老师执教的《画家和牧童》,是一堂真实、朴实、扎实的语文课.

崔老师执教的《凡卡》这篇课文。抓住了两条线:一条是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的明线,另一条则是凡卡回忆与爷爷在一起时的乡下愉快的生活场景的暗线,崔老师先是从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入手,抓住凡卡被打的动词体会凡卡所受的肉体折磨与伙计对他的捉弄的精神折磨,让生深刻地体会了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这时他的朗读是很低沉的,非常地到位。到教凡卡回忆与爷爷在一起的乡下生活时又是另一种基调,那就是愉快轻松的,此时崔老师朗读的基调就是非常愉快的。最后崔老师又为这篇文章作了拓展,用《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和《凡卡》作对比,配乐朗读了小女孩和凡卡的结局。在明线与暗线的交错反衬下,在两篇文章对比的情况下,更能体会到凡卡此时学徒生活的悲惨与无奈。在解读文本的同时,崔老师还向学生渗透了文本写作的特点与方法,崔老师的这节课课真的是有情,有趣、有法、有效。有情体现在他那到位的朗读指导,与情境的创设,有趣体现在他那生动的引领,有法就是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有效就是学生学有所得,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一定会有提高,不管是语言的所得,还是写作方法的所得,都是我们这些听课的教师有目共睹的。

从这三节阅读课教学中,我体会到“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区别就在于:阅读只注重文本的“人文性”,而阅读教学应该体现文本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因此,一个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既要把自己当作“读者”,又要把自己当作“作者”,每一课的讲读应该完成三种任务:学习阅读、文化熏陶、学习作文。这才是我们语文老师常说的“语文教学具有浓浓的语文味,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真正所在吧。

写作文一直是学生头疼的事,也是老师觉得最难教的课。这次的学习对我对自己的习作教学有很大的启示。

第一节习作指导是林莘老师执教的《笑》,林老师对着话筒“吭吭、、、”两声,然后对着坐在旁边的一个孩子笑嘻嘻的耳语,这个孩子也转了下眼珠对着老师耳语,顿时整个教室鸦雀无声,然后老师相机说若我们和同学一起学习时耳语,两个人一组(提问起一个学生另一个也起来),那样不会影响别人,还能学到更过的知识。这样的一段话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同时也提出了课堂上回答问题的要求。在上课前老师只有和学生像朋友一样熟悉,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真诚和热忱,老师和学生才能配合得更好。

第二节习作指导课是张红老师执教的三年级的一堂作文课,首先游戏的引入让学生很快进入作文的学习,张老师那舒缓的语调、亲切的态度、机智的评价,让我真正领略了“大家”的风度。课堂上,张老师像大鱼,学生像小鱼,这群快乐的小鱼跟在大鱼后面酣畅的游啊游,游出了自己,游出了精彩。如何仔细观察把作文写得具体,是张老师这次作文教学的主题。而本课的互动游戏“剪纸圈”回归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自主学习的地位。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欣赏评价能力。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比较区别,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从而领会习作中的妙处。张老师不断引导、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学会组句成段、组段成篇的技巧。在引导孩子们说出张老师剪纸圈圈的过程时,张老师不断地提示、帮助、表扬、鼓励、肯定孩子,直到引出孩子们能完整地用好词好句描述出她剪纸圈圈的过程为止。这节课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还有她的语言朴实大方,对学生的评价中肯且多元化,教态自然稳重,声音响亮。这些看似简单,但对我来说却是有点难度,尤其是张老师那沉稳和耐心引导孩子说话时的和蔼可亲的态度,更是我最急需改进的地方。

听了这两节习作指导课后,我体会到:要想引导学生写出真实的自我,首先得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学会感悟生活。学校生活丰富多彩,家庭生活绚丽多姿,学生可以积累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但是,学生的的观察与理解往往浮于表面,更多的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使得学生深入观察、加深理解、感悟生活,把真实的生活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从而抒发健康、积极、向上的真情实感。

在作文教学中还有许多东西要学,要改进的地方也很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不断探索,名师们独具个性的教学风格我不可能全部学到,也无须去刻意模仿别人,但是他们高超的教学艺术却是需要我用心去领悟。


2016年7月15日 02:01
首页    教学科研    教师博文    学习心得体会
浏览量:0